從外觀來看,工作站(Workstation)跟PC相當接近,似乎沒什麼太大差別。
若從定義上來看,工作站被定位為高階電腦,提供比個人電腦(PC)更強大的效能,特別是在圖形運算、數據資料處理以及特殊任務的執行,例如機械電腦輔助設計、金融前端管理、數位內容創作、軟體開發、執行高階影像、石油天然氣業、地理資訊系統等等範圍。這些特殊工作,在過去一般PC是無法勝任的,所以就交給工作站來執行。
由於定位的不同,工作站採用的零組件也不同於一般PC。你可以在許多工作站上頭發現單一個或多個64位元處理器,大量的記憶體,SCSI或者光纖設備的磁碟存儲系統,高階的3D圖形加速卡以及特殊設計的冷卻系統等等。這些工作站的價格通常比PC昂貴,有時甚至高達到數倍之譜。
然而,近年由於PC零組件的規格突飛猛進,導致工作站和PC的分界線逐漸趨於模糊,這也使得許多中小企業難以決定是否應該選擇工作站作為平台。他們最普遍的困惑是:工作站確實執行效率較佳,但基於成本考量寧可選擇不是那麼昂貴,卻勉強可以應付複雜工作,也隨時有可能會出問題的高階PC。
這就像是一個賭注一樣。賭對了,也許你可以省下一筆小錢;賭錯了,也許就搞砸了一個案子。
即使有有很多人搞不清楚工作站跟PC的差異性,或將兩者的定位混淆,但在某些運用層級上,工作站仍有PC無法取代之處。這個問題,咱們可以先從業界對於工作站的要求來探討。
就前面所述的應用範疇,一般PC所執行的任務並不會與工作站處於同一個層級。也許PC會因為處理器、記憶體、顯示卡技術進步而堪任三年前工作站所執行的任務,但同樣地,工作站也會相應硬體技術的發展而更加強大,應用的範疇也更為專業。這不僅牽涉到硬體的進步,也涉及到應用軟體的成長,包括作業系統以及CAD/CAM、EDA、DCC、GIS這些解決方案,皆需要更強大的系統效能及穩定性,這也是PC難以與工作站匹敵之處。
以專業領域的製造業為例,製造業的應用佔工作站整體應用的30%以上,且未來還會繼續提升。製造業會根據各個部門的實際需求,來確定使用設備的高、中、低階,這些需求取決於應用的複雜度。比如有些部門需要使用CAE,那麼他們使用的工作站就比較高階;只使用CAD的部門,就選用中低階的產品,這當中還有區分,做部件設計的工程師使用中階的工作站,零件設計的工程師則使用低階的入門級工作站;如果是一般辦公的部門,只是進行一些溝通工作,使用一般PC即可。
在其他專業領域上,像是在數位內容創作領域,包括電影的後期製作、廣告後製處理等等,工作站都有很好的前景。其他的專業工作,例如金融、電子設計自動化、石化工業、軟體開發等等,工作站都可以使其效率大幅成長。
留言列表